◎本报记者 梁 乐
在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以下简称“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”)内,三五成群的野骆驼远离人类,过着“与世隔绝”的悠闲生活。
有人会问,骆驼十分常见,为何还要保护起来。其实,骆驼分为家骆驼和野骆驼,家骆驼由人工饲养,数量庞大。而野骆驼数量则极为稀少,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。
近年来,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运用多种科技手段,建立起“天地空一体化”的网络监测体系,实现对野骆驼全方位、全过程的监测追踪,使其种群数量稳步提升。
如果野骆驼和家骆驼同时出现,大部分人可能都无法分辨。根据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,野骆驼和家骆驼在几十万年前从一个家族“分道扬镳”,开启了不同环境下各自的独立进化过程。科学家通过遗传基因比较发现,二者的基因差异达到2%—3%,因此可以判定为两个物种。
与家骆驼庞大的种群基数相比,野骆驼曾一度面临灭绝危机。20世纪90年代,全世界的野骆驼已经不足1000峰,且仅分布在我国和蒙古国境内。1988年我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200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也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物种。
野骆驼保护迫在眉睫。2003年,经国务院批准,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。该保护区位于新疆的东南部,毗邻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域,总面积6.12万平方公里。
“野骆驼是荒漠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,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;一旦灭绝,将造成不可逆的后果。”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袁磊告诉记者,保护区的首要任务,就是确保野骆驼种群数量稳步提升,栖息地环境获有效保护。
袁磊介绍,野骆驼具有高度的警觉性,能在数公里之外察觉人类活动迹象并快速躲避。因此,过多的人类干扰会造成野骆驼生活栖息地破碎化,不利于种群恢复。
对此,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持续加强基础管护能力建设,建立生态监测站、视频监控平台、巡护执法监管系统,打造了“天地空一体化”网络监测体系,实现了对野骆驼全方位、全过程监测追踪,有效地保护了野骆驼的种群及栖息地,遏制了非法活动对野骆驼及其栖息地环境的扰动。
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程芸介绍,“天地空一体化”网络监测体系涵盖了天上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监测、地面的红外相机监测和日常巡护执法监管、空中的无人机巡护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。
目前,保护区内水源地及动物通道已布设有50多台红外相机,用来捕获野生动物自然活动状态及对水源地的利用规律。多年来,红外相机累计获得数据记录10万余条。
野骆驼警觉性强,通过肉眼无法连续观测其生活状态。因此,保护区先后为28峰野骆驼安装了卫星跟踪项圈。研究人员可以据此实时获取野骆驼动态,掌握其长期的活动规律和迁徙习性。
虽然野骆驼练就了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领,但生态环境的改变还是会给其种群带来影响。对此,保护区利用物联网技术,在重点区域架设沙尘暴自动监测站点、气象土壤自动监测站点和水质自动监测站点,集成多种类型和传感器,极大优化了生态监测数据的获取。
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举措下,罗布泊野骆驼保护区内野骆驼的种群数量稳步提升,由20世纪末的420峰左右,增加到近年来的680峰左右,占到全世界野骆驼总数的五分之三。
袁磊说,保护区将继续完善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,同时,建立集防火监控、林区管理、野外巡护、宣传教育、生态监测和地理信息六大功能于一体的保护管理系统,提升保护管理能力。
0 条